阅读:5940 作者: 时间:2016-08-30 16:32:00
26年小学从教经历,13年校级管理岗位,陪着儿子经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成长,虽然已进不惑之年,但因为影响人的成长因素极其复杂,对教育仍有有许多困惑。所以,我经常反思从教过程的得与失,反思家庭教育的得与失,以期在逼近知天命的年岁能够探寻一些教育的真道。毕竟从教这么多年,为传递一点价值感与获得感,我先从“得”的角度梳理,把我20多年儿童教育的经验归结为以下十句感言:
感言一:教育首要的是建立充满喜欢和信任的关怀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学记》中留给我们的一句关于师生关系的教育名言。我甚信之。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建立了关怀教育理论,把学会关心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差异的尊重,教师以身作则的关怀和对学生关怀意识的鼓励,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
做老师,特别是做班主任的时候,带的比较成功的班级,反思成功的原因,最为重要的就是我和学生闲暇共处的时间比较多,和女孩子聊读书,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打篮球,冬天带全班学生爬雪山、打雪仗。学生有机会看到老师严肃之外的另一面,内心便有了亲近感。一些学习找不到感觉的孩子,在这些活动展现出张扬的一面,让我喜欢,他们更喜欢,由喜欢而亲近,而信任。这样的班级团队因为关怀关系的建立,喜欢和信任便会不知不觉地在课堂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
感言二:教师的微笑是开在儿童心里最美的花。
高尔基说:“你能不能在人身上激起一种荡涤灵魂的乐观的笑呢?”这句话应该给我们做老师的以启发。教师用自己的微笑在儿童心里激起一种荡涤灵魂的微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怀,传递给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和最重要的目的吗?微笑是开在别人心里最美的花,教师的微笑对于儿童更是如此。
我当校长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早晨经常站在学校大门口用微笑迎接学生进校园。只这一个表情,就让全校上千名学生喜欢我这个校长,并愿意亲近我这个校长。很多原本心理胆怯的孩子,也愿意找我闲聊,告诉我他的进步,诉说他受的委屈。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见到这一幕,转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清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送宝宝上学,幸福;却发现世上最幸福的人,北京东路小学金中实小的何校长,每一天早晨在校门囗迎接一张张笑脸,孩子们稚嫩的一声声‘何校长早!’羡慕,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此爱孩子的校长,成长在有爱的校园,孩子们太幸福!”这位妈妈的短信给我鼓励和力量。在我工作过的一所学校,我从众多校训中选择了一句最朴素、也是最温暖的校训——“微笑一下”。我一直为确定这个校训感到自豪,因为你真的会在这所学校看到更多的孩子的笑脸。
感言三:我总是提醒自己一句话:不要太像校长。
“不要太像校长”,这条奇怪的经验是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的一句“不要太像语文老师”中得到的启发。他在和青年语文教师研讨的时候说,语文老师有时候要像个导演,有时候要像个演员,上课的动作、表情、语言要富有变化,要吸引学生,不要太像语文老师。我理解他说的“太像语文老师”,指的是一些文气有余,活力不足的老师。缺乏活力的老师往往离儿童较远,课堂也缺乏生命的灵动。
做了主持工作的校长,我总提醒自己:“不要太像校长”。太像校长,老师和孩子们离你就远了,就不愿意亲近你了。所以,课间我会和小朋友一起踢毽子,大课间教小朋友滚铁环,圣诞节我带着老师们穿上服装变成“圣诞老人”在校门口给孩子们发礼物,下雪天带头和全校小朋友在操场打雪仗、滚雪球,被老师、学生追着砸雪球。新年第一天,带着全校学生登上学校背后的聚宝山,在山顶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为一年级小朋友举行入队仪式。家住附近的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一个雪天双休日和妈妈爬山,在山顶还满脸幸福地有感而发:“要是我们何校长,今天一定会带我们爬雪山的!”妈妈当时就给我发了短信。看到短信,我心头也一阵温暖。到了现在的新学校,我会抽空和老师们来一场足球赛,和他们聚在运动场玩双杠,比引体向上。老师们和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对我产生了亲近感,工作起来大家也多了一份心情的愉悦。
感言四: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
现代社会节奏快,家长工作压力大,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无暇陪伴孩子。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的缺失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带来不好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往往缺少冒险、勇敢、刚毅和创造。所以,作为校长,作为过来的家长,我总是通过家长会或问卷调查的方式,提醒家长,要多陪伴孩子成长。陪伴是一种最温暖的教育,能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感受来自家长的力量,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期,比如说青春期,或者学习突然遇到障碍的时候。
儿子高考前的一个深夜,因压力造成紧张睡不着,他写了一首小诗发到了QQ空间,题目是:献给我亲爱的爸爸。诗中把我陪伴他深夜零点看《小时代2》电影首映式、上学为他准备水杯等细节动情地表达出来,让我读来感动而幸福。一个同是老师的女同事儿子很出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后又以书法特长出国留学。和我谈起陪孩子练书法,无论酷暑严寒,她都风雨无阻地陪着。一些陪伴的细节我听了都觉得辛酸、动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生导师,从我接触到的同事和家长来看,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家长恰当的陪伴。
感言五: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孩子健康心灵的良药。
男性的粗放与豁达,女性的敏感与细腻,性别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对孩子的性格养成用着不同的功效。家庭中女性家长角色的话语比重越来越大,而女性心理特点和生理因素对情绪的影响较为明显,所以,妈妈的脸色往往是一个家庭情绪的晴雨表。而家庭的氛围和情绪对孩子平稳健康的心理有着持续、深远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孩子健康心灵的良药。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心理咨询师陈默给好母亲做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好母亲什么样?“好母亲一定是家里情绪最稳定的那个人,她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来源。”
儿子初中阶段有一段时间成绩严重下滑,我爱人非常着急,除了每天没有好脸色,经常一坐到晚餐桌前就喋喋不休地数落他。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成绩没有提升,儿子对学习的信心几乎丧失,身体和心理都出现问题,一吃饭就打嗝,遇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甚至有轻微的自虐行为。我爱人也发现这样不行,得调整好情绪,转变方式帮助他提升信心。于是我们共同配合,一个照顾生活,一个帮助学业,很快,这段艰难的时期就过去了。高中阶段,我们把儿子送到200公里以外的寄宿制学校独立面对,在群体生活中他的情感、学业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感言六:对儿童,自由是天赐的礼物,原来很容易获得,现在何其难!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他把自由对于学生成长的必要性比作空气对于健康的关系。主体教育理论也一直强调“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行动。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人类的至善之境是它获得最大自由之时。是的,自由是天赐的礼物,自由是通往至善的大门。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嬉戏,自由的创造。我一直以为,人生最重要的身心基础、品格基础很多都是在童年的自由状态中养成的。
然而,孩子们现实的生存状态着实令人堪忧!对学业的过渡关注毁了人生最宝贵的健康,安排过满的各类辅导班剥夺了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主发展的空间,没有节制的学习期待严重地压迫者孩子的身心,使他们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也一直在尝试改变。最近的一个学期,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可供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遗憾的是,因为和校外的学科辅导班冲突,相当一部分孩子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据调查,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每天在家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普遍只有睡前的10分钟,可以自由选择的活动空间几乎没有,可以自由选择的活动内容除了读书很少有其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感言七:把人的思维多引向四面八方,大的格局就容易形成了。
针对当前普遍出现的重学习轻体质,重成绩轻意志的教育现状,学校启动国防教育课程,其中一项内容是为期一周的军训,也就是军姿和队列训练。消息一传出,六年级的某位家长在班级群里向学校连发质问:“六年级了,马上小升初了,学校想干什么?”还有低年级的家长忧心忡忡:“军训苦不苦啊?”“累不累呀?”“孩子能不能受得了啊?”是的,部队的领导和学校的观点高度一致:军训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纪律的威严,就是要让孩子们对给他们提供和平安宁的军人产生崇敬,就是要让他们吃吃苦,流流汗,咬咬牙,甚至流流泪!于是在军训前,我给家长写了一份公开信。在信中引导家长对于教育的担当要大一些,教育的视野要开阔一些,看待孩子成长眼光要远一些。在信中向家长阐明:军训就是要练练他们的骨气,长长他们的精神,塑塑他们的形象,磨磨他们的意志。每一个成功的人生都必不可少的拥有这些精神品质的支撑,学习也是如此。这样一思考,您认为军训是会耽误孩子的学业,还是会更加持久地帮助他们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更何况,在小学校园里难能可贵的军训经历,将是孩子们多么值得回味和书写的人生体验!后来,军训顺利展开,得到各方拥护和支持。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近日发文指出,教师的教育视野要向文学、生活和哲学敞开。我想,不仅是教师,家长也要有这样的视野。目光短浅、思维窄化、目标单一是造成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将自己的、家长的和学生的思维引向四面八方,育人的格局就打开了,就不会为一次成绩的下降而过度焦虑,就不会为参加一次课外活动害怕耽误学习,就不会为一点点委屈而解不开心结,就不会为一次次小的挫败而丧失信心。把我们的思维与完整人生链接,与古今中外融通,与人类担当相连,我们的教育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多一点淡定,我们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我们的教育行为指向的就更加长远。
感言八:学会交往,重要的是学会妥协:懂得妥协,才能和谐。
学会交往,是未来公民极其重要的素养。与过去的几代人相比,现在的孩子交往的对象更丰富了,交往的途径更多元了,互联网为交往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以独生子女为主要构成的特殊的一代,他们恰恰在交往能力和交往方式上出现了严重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交往过程中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和极端的利己主义。不如说发生冲突都是别人的错,分享果实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的,周围人给自己的爱都视为理所应当等等。这有社会问题,也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当然学校教育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指导作用。我们要交给家长,交给孩子交往的智慧:学会妥协。懂得妥协,才能和谐!有一种酒的广告词写得很好:懂得通融,才能从容。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感言九:向日葵的话语是静默的爱,我总想着如何扬起孩子灿烂的笑。
我现在的学校有着独特的校舍设计:从空中俯瞰,整个建筑群向一朵绽放的金葵花。所以,历任校长都把金葵花作为学校文化最重要的基因,老师们的认同感也很强。作为新任校长,我也特别重视对这个文化基因的研究,希望能很好地承继好学校一脉相承的文化。通过研究发现,金葵花有一个很好地话语:静默的爱。这个话语来自两个都和太阳神有关的美丽的传说,传说都表达了一位女神对太阳神的默默的爱恋。受这个话语的启发,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有另一个话语来诠释我们学校教育的一种美好愿景。一次凌晨的梦境中,我头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词:“灿烂的笑”,让我惊喜不已,睡意全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用老师静默的爱,扬起儿童心灵灿烂的笑吗!
感言十:尊重是对儿童向善、向上天性最美好的牵引。
向善、向上,是我校金葵花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在每个儿童心里种一颗小太阳。这是一种价值引领教育,引领和召唤儿童执着地向善向上,像金葵花那样永远向着太阳歌唱。向善和向上,指向人性培养、人格锻造的根本,是美好人生最坚实的底座和支柱。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就是要夯实这样的底座,铸造这样的支柱。
如何引导儿童向善和向上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基于对儿童的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一次澳大利亚一位校长到学校访问,他的一个表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在和我们的小朋友交流的时候,这位个子很高的校长非常自然地双膝跪地,让自己的目光和孩子平时,然后亲切地交谈。这是何等的尊重!我们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儿童的尊重也常常感动我,比如学生发言遇到梗阻,老师微笑的等待;课堂上某个学生身体出现不适,老师停下来关切的询问;对学生发表的不同的观点,表现出的宽容和鼓励;对特殊学生的特殊行为表现出的理解和耐心等等。
以上感言是凌乱的,无序的,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成长,但都是结合教育的实践有感而发的,主要是帮助自己反思,如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和思考,心更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