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官方门户

联系我们
学校电话
025-86697099
邮箱:jzsx2008@126.com
地址: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学校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阅读  |  返回前页
和谐高效的课堂 从关注学情开始

阅读:9802 作者: 时间:2009-11-21 17:31:00   

和谐高效的课堂 从关注学情开始

  ——我校过静老师在南京市四区联片教学研讨活动上的专题讲座

国有国情,省有省情,市有市情,区有区情,校有校情,班有班情,学生呢?学习呢?自然是学有学情。

什么是学情

那么,什么是学情呢?概念点的理解:1.需要。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2.发展水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

学情的特征

学情是有特征的,第一,学情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学情也就因之而存在。第二,学情的动态性,它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难易程度、个人情绪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指导提示而变化。第三,学情的多样性,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就决定了学情的多样性。第四,学情的可变性,学情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特别是当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就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将学情调整到较好和最佳状态。

为什么要关注学情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学情?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说明了学情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间无人居住的房子外,一只不知名的鸟儿总是每日准时光顾。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用头撞击玻璃,然后悲壮地落回窗台。它坚持不懈,每日总要撞十来分钟,而后又跌回窗台,随即离开。人们好奇心大发,纷纷猜测它大概是为了进那房间。而就在这鸟儿站立的窗台旁,另一扇窗户是大开的。于是得出结论:这是一只笨鸟。直到有一天,好事者带来望远镜,一切才真相大白:窗玻璃上粘满了小飞虫的尸体,鸟儿吃得不亦乐乎,众人哗然。

在我们平时的家常课上,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也喜欢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且自以为是吗?这是语文教学的现状:公开课上,教师是很关注学情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能像公开课那样做到时时关注学情么?有时候,教师是不买学情的帐的,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的重难点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一读就懂的地方偏要喋喋不休,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反倒一带而过。教师备课钻研教材天经地义,真正去进行学情调查研究的却少而又少,于是教师自以为是地过教案,学生迷迷糊糊地跟着教师走,不允许出现一点偏差,课堂当中哪来活力?哪里还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情,研究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为精彩、有效。 

怎样关注学情

怎样关注学情?我觉得具体做法是“六个关注”。
      
一、关注学生起点——有的放矢 
     
学生刚起步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一知识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参加某一活动的时候,这些都是起点。

李智婷老师在执教《青松》时,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起点。

首先,生字教学关注了学生的难点。在生字教学的读准字音环节,李老师没有一下子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而是在当学生读不准“挺”的情况下出示了“挺”的读音,并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个字的音。

李智婷老师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学生在有预习习惯的情况下,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不需要将本课生字词全部带拼音出示,而是当学到有难度的地方再出示拼音指导读准。在生字教学上不平均用力,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易读错的,这就是教师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了。

第二,生字教学不平均用力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凸显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而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反之,平均用力,什么都想抓,那就会沦为什么都没抓住,因为,你的教学没有主次之分,学生也很难区分主次,也更谈不上什么课堂的高效了。

其次,初读环节关注了学生的难点。李老师在让学生初读全诗时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不动的词语后面画一个小问号。然后,同桌交流。李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断询问身边的孩子,你有什么地方是不懂的。最后,在学生交流环节得出了全诗中“且”、“待”和“高洁”这样的三处难点,后面的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地紧紧围绕着这三处难点进行。

这就是关注了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样,后面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落实就好比军事上的射靶,射得准不准,就取决于你对学生起点的了解。

     二、关注学生空间——适时点拨 
     
关注学生空间,包括自学空间、阅读空间、尝试学习的空间等等。就连上课时都要给点时间的空间给学生们放松一下。给空间其实就是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给空间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爱。这里重点谈一谈关注学生的自学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须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为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不正是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学。但在自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那将会存在不少问题,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或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这种自学将成为无效的自学。教师应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情,靠近学生,弯下腰来,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重点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随时指导,点拨思路,及时反馈,推广学生好的经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合作—— 参与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合作,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做事,一起学习,一起玩……合作能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无限的动力,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有一首歌叫《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告诉我们,齐心协力就能把事做好。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合作的习惯。

有的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室里立即开始沸腾起来,而老师呢?则背着手站在一旁无所事事,或者毫无目的地在学生中来回走动,根本不知道学生讨论了什么?有什么结论?有什么困惑?试问,这样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坚决杜绝搞假合作,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充当伙伴,参与其中,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平等的首席。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关注合作情况、洞察意外情况,及时调整合作学习的航向,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四、关注学生读书——巧妙引导
    1
、关注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关注朗读,这也是学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很注重和强调朗读的训练。读书形式也做到了多样化,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课堂上有了琅琅的书声。但是读的效果怎么样呢?许多优美生动的文章,学生读起来却是味同嚼蜡,甚至连起码的正确流利都无法达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体会不深。

李智婷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时显得特别有层次:从学生的初读,到读出对“压”和“挺且直”的理解,到营造青松所处的恶劣环境的氛围,在聆听暴风的声音后进行朗读,在观看暴风雪中的青松的视频后的朗读,四次引导,四次朗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一层,使学生对青松在严寒和大学重压之下的不屈服、不弯腰的高洁品质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学生自然会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感情。这种“以情促读”的引导方式,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不是用技巧去朗读,而是用心来品读。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感觉到: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当然,只有教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情感,从而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2、关注学生背诵习惯的培养。要多读,熟读成诵。 经常见到放学后办公室里留着学生在那儿背书,好像总也背不好。其实是方法问题,傻背是背不下来的。让他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要背诵的段落朗读个十遍,看看他能不能背下来。其实,朗读和背诵是一个递进关系,熟读了,一定能成诵。当然,特殊人群除外。

3、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阅读兴趣。这是课内外的的一个联动顺序,需要我们巧妙引导,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学生有阅读兴趣了,就有效了。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就诱发学生对《水浒》的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水浒》,这就有效了。

五、关注学生生成——开拓资源

《三袋麦子》这篇课文可能大家都熟悉。土地爷爷各送了一袋麦子给小猪、小牛和小猴,面对这一袋麦子三个人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小猪是立即吃光、小牛是省着吃、小猴是种下地收获了更多。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最后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三人的做法谁对谁错?大家都说小猴的做法对,小猪和小牛的做法不对。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小猪不算错,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做点好吃的,很正常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小牛的做法也很好,他省着吃,一年后,还剩一半呢,他可以把剩下的麦子种到地里去,那样不也可以吃到更多的麦子么?

课堂上出现的这个现象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大家开始讨论“谁对谁错”的这个问题本身有没有问题,后来,大家发现,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谁对谁错,这只是反映出不同的理财观而已。面对一笔财富,你可以采取及时消费的方式,把它花光;可以存一半,花一半,理智消费;也可以去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个课堂生成唤醒了大家对现代理财意识的思考,也引起了教材编委的注意,于是大家经过论证,将课后的问题改成: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看,一个来自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影响了教材的设计。

课堂上的生成可以看出学生智慧的光芒,其中包括创新的意识,所以需要鼓励,不能打击。

不过,对于课堂生成的处理也不能跑太远,跑得太远,从语文课堂教学看,可能就偏离了轨道,可能就没有效了。有效的课堂是针对当前的目标,远了可能就不是针对当前的目标,而可能是针对一个长远的目标了。

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生成问题呢?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时候比我们老师还要多,为了不让课堂生成偏离到到走火的程度,教学中要引入有用的教学资源,给他指引一个方向,如教学《咏华山》一课,学生们认识了宋代名相寇准,就让学生们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寇准的故事,回到学校和大家交流。这是一个得体的资源,这样的引入就不另类了,就不会迷失方向。

六、关注生本结合——和谐高效

如何关注生本结合,实现和谐高效?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爱”就是要真正地爱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所想,学生的感受。当然,我们也不能强求所有的老师都能真心地爱学生,这也是不太现实的,没有爱心也没关系,但是你必须要尊重学生。著名特级教师杨新富说过这样一句话“尊重到了一定程度,那也是爱。”

其次要做到:目中有“人”。这个人就是学生。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生命体,这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真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这样你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学情。 你关注学情,你目中有人,你自然就会找到最佳途径,你自然就会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

 再次要做到:胸中有“本”。前面说到要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另一个就是还要做到“胸中有本”。这个“本”就是文本,就是教材。教材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所以正确、准确地解读教材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如《青松》一课:教学的重点就是:1、理解“压”“挺且直”和“高洁”在诗中的含义。2.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并理解诗人的志与情。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什么是“高洁”?

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学生,仅仅用“高尚、纯洁”这样两个标签式的概念来解释“高洁”,这很难让学生们真正领会诗人的情志。

我们回过头来研读这首诗会发现,高洁就是是面对严寒和重压不弯腰、不低头,用诗中的词语代替就是“挺且直”。 看,带着一股坚定,带着一股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在严寒和重压之下依然昂首挺立,这就是青松。这就是陈毅爷爷眼里的青松!

诗中还有哪里写出了青松的高洁呢?让我们再想像一下,经过风雪的洗礼,等冰雪消融以后,青松的叶子会怎样?【更加干净,更加苍翠……】又重新焕发出崭新的无穷的生命,这是多么“高洁”的品质啊。这是陈毅爷爷心中的青松啊!

今天的课上,李智婷老师没有到此为止,还将学生们带入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中去:

一九六零年的自然灾害和困难就像大雪,陈毅爷爷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写下了《青松》这诗,希望人们能像青松一样勇敢,坚强,战胜困难,度过难关。

这是将学生对青松的精神——“高洁”一词的理解由抽象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点到即止,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在不久前也刚好执教过这首诗,对于“高洁”这一难点的突破和李智婷老师有殊途同归之感。我是这样处理的:

1.    感受汶川同胞面对灾难的精神:

师:你们的朗诵让我想到了2008512日,中国人经历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的惨烈伤痛,(图片:汶川地震场景)地震毁灭了汶川同胞生活的家园,无数学生和大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面对巨大的灾难,我们的汶川同胞屈服了么?(出示图片:救援、一张张坚强而灿烂的笑脸、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面对灾难我们的汶川同胞屈服了么?

生:没有屈服。

师:面对巨大的灾难不屈服,这就是青松的品质、青松的气质、青松的精神啊!

2.    感受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精神:

师:面对“5·12”大地震,人们自发地走上天安门广场,为遇难的同胞默哀、祝福、呐喊!他们在呐喊什么?

生:汶川挺住!

生:中国加油!

众:中国加油!

师:面对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屈服了么?

生:没有。

师: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成功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任务,并实现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外太空行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面对困难,我们——“不屈服”(板书),我们(指板书)“挺且直”!这就是青松的品质、青松的气质、青松的精神!——高洁

此时此刻,当我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全诗。

3.    感受陈毅爷爷的情和志:

师:小朋友们,陈毅爷爷写青松,仅仅是赞美青松么?他其实是在赞美像青松一样拥有高洁品质的人啊!青松就是谁?出示填空:青松就是         

生:青松就是汶川同胞

生:青松就是中国人……

师小结:每一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汶川同胞就是一棵青松,每一位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是一棵青松!他们都具有青松的品质,青松的气质,青松的精神!此时此刻我们再读全诗一定又有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全诗。

 

同样对文本做出了解读,但不同的是,李智婷老师是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切入,而我是从学生都曾经面对过的大事件切入。我们都在关注学情,都是为了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更容易领会文本的精髓。

 

其实,关注学情,就是找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必须关注教材的解读,关注文本的解读。关注文本就是关注学情,就是利用好解读文本的成果,实现课堂的和谐与高效。解读教材是为了学生,从学生这里出发,一切围绕着学生,再回归到学生身边,带着学生向前走,实现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1.学生不跳也能摘到果子,说明什么?我们对教材解读的浅了;2.如果任学生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说明什么?教材解读的过深了。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文章《这事太郁闷太憋屈了》讲的是前几年的高考省前10名周南,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阅读题,他亲自做了一下,结果怎么样?只得了1分!他是郁闷至极,也憋屈至极!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坦言,自己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却一不小心“被内涵”了。周南不禁感叹,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么?

 

这个例子说明出卷人对文本进行了肆意的解读,无度的拓展,走得太远了,竟然看到了作者从未看到的意思。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像这样肆意的解读文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理想课堂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现在的情况是——任他拼尽全力,挣得满脸通红,怎么使劲地跳也摘不到那高高在上的果子。那样,何来学习的兴趣?何来学习的信心?何来学习的效率?何来课堂的有效呢?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过度的解读文本,您还能再走多远?

我们期待着和谐高效的课堂,我们关注学情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和谐高效的课堂,我们的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和胸中有“本”都是为了创设和谐高效的课堂。

 

我也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交流:***,校长喊你回去备课!我们大家都要回去好好备课!以上观点仅一家之见,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