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811 作者: 时间:2011-03-14 9:55:00
为人父母需要主动学习和成长
(金中实小“阳光小屋”转载)
问题:孩子越来越难管?
常听到父母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就造反。“孩子上初二,跟我们像仇人似的,成绩不好,贪玩又懒惰,我们一说她,她就摔门撂脸,动不动还嚷‘不用你们管’……”一位父亲说起自己的女儿,一脸的无奈和痛苦。许多家庭也在上演相似的一幕。
其实,中国的父母爱孩子,也注重孩子教育,但为什么有许多孩子成长“不顺”,甚至成为了问题孩子呢?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没经过认真“学习”就“上岗”了。据《解放军日报》报道,80%以上的问题孩子,都缘于父母的失责或教育教养方式的不当。
家庭教育,首先应是家长接受教育;要孩子身心健康,家长先要成长为合格的父母。
现状:主动学习型家长不足20%
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2009年开始的 《青少年未来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所调查的近300名初中生、小学生家长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其中92%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87%的家长愿意参加学校或各种机构组织的公益讲座;15%的家长愿意有选择地参加收费课程;另有13%的人对家长课程的形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个别化的辅导、家庭教育咨询、主题家长交流会等。
从数据上看,我市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家长主动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课题组专家在进一步访谈中却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如数据那么让人乐观——许多家长并没有把“学习做父母”落实在行动上。调研发现,主动成长型的家长不足20%,他们注重学习,教育理念教养方式都先于孩子的成长;约有60%-70%的家长属于被动成长型的,常常是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了才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才开始学习,但其中约有四成效果不佳;还有约10%-20%的家长没有自我成长意识或拒绝成长,他们通常对孩子缺少关心疏于管教,或干脆把教育任务都推给学校,相当数量的学困生、纪困生出自此类家庭。
成因:“学习”尚未成家长“必修课”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在我市许多家庭中,“学习做父母”还没有成为一项“必修课”。这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家长的个人因素。
从社会大环境看,首先,我市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还没有一所成规模、专门为家长开设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其次,专家队伍薄弱,能够为家长们提供针对性强、实用、实效培训的师资严重不足。同时,实用的家教课也很不系统。再次,现有中小学校中所设的“家长学校”发挥作用有限。还有,数量不多的经营性机构为家长提供的培训课程,因收费较高,普通收入家庭没有能力消费。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做父母”浓厚氛围在我市的形成。
从家长个人因素看,首先,有些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认为“树大自然直”;或急功近利,把教育孩子看成管理、控制。其次,有些家长忙于拓展业务、交际应酬等,却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做父母”。再次,部分家长没有学习的习惯,虽然知道“学习”重要,但难以付诸行动。还有少数家长缺乏责任心,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
期望:孩子成长不等待 “学做父母”莫怠慢
教育孩子是一个陪伴他成长的漫长过程,更是为人父母者不断成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只要家长们肯花些时间精力,通过媒体、网络、书籍、讲座、家长培训课程、交流会等方式“学习做父母”,一定能从中获得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法,实现自我成长。
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做父母”的家长们,可能有太多的理由,但孩子的成长不等待,一旦错过教育的好时机,便不再有改过的机会。一个孩子背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代孩子则背负着一个国家未来。无论是于家、于国,家长都不能再等待了,“学习做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