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官方门户

联系我们
学校电话
025-86697099
邮箱:jzsx2008@126.com
地址: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学校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阅读  |  返回前页
劳动与生活

阅读:19061 作者: 赵梓如 时间:2020-03-28 9:17:00   

      劳动,一个朴实无华,很接地气的词语。劳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劳动?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时代里讨论这个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首先,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劳动就是尊重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我很有幸采访过很多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许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翻译家,现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当代法语翻译界的翘楚和大拿,如今70多岁的他仍然过着十分简单的生活,不用微信,不上微博,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几乎足不出户,呆在他区区几个平方却堆满了书籍的书房里笔耕不辍。我也曾在几年前的一个盛夏采访东台的瓜农,他们种植的西瓜被运输到了江苏的各个角落,与他们聊天,话题不外乎种植、季节、收成,但在土地映衬下的笑脸就像西瓜的瓜瓤一样鲜红、生动、生命力十足。11月9日是记者节,就在前几天微博里,朋友圈里到处都能看到这个话题,我们,这个在平日里寻找、挖掘、关注、讲述各个人群故事的人突然间成了被关注的焦点,有一点让我受宠若惊,这种认同感、成就感与满足感足以让你忘却平日里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推己及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各个身份又何尝不是如此。

      小时候老人们常说一句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长大成家以后,我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结婚三年生下两个女儿,其中的幸福与痛苦并存,付出与得到共生。只有真正努力,亲历亲为,你才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懂得珍惜与感恩。劳动教会我们感恩是当代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必修课。曾经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好好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安心地做个甩手掌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虽然是父母的疼爱却绝不是生活的真相。生活是最好的学校!在大学里我也见过很多被宠坏了的学生,几乎没有生活能力,无法好好照顾自己,走出了父母的庇护,自己的生活永远需要自己去勤劳地创造。曾经也有很多这类的新闻不断爆出,引发着全社会的反思。对那些温室里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要了解生活的道理需要经过比别人更加残酷的过程。

        所以,在我们的家庭里,劳动是每个人的自我要求和维系家庭的一种纽带,孩子们也会被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早上起来自己穿衣、叠被、整理书包,吃完饭收拾自己的碗筷,周末全家一起大扫除,去超市采购回来大家都要出力帮忙扛运物品。 劳动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孩子对对它的认知、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它是你在忙得焦头烂额时伸来的一双温暖的小手,是吃饭前桌上就放好的碗筷,它让家庭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向上的,良性的循环。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单纯地付出体力,而是我们懂得生活的方式与途径。

       中国的汉字,三千多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人”这个字描绘的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个在弯腰的人,有的人则说这是个拿着工具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中国的象形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让三千多年后的我们得以窥见先民对于自己最古朴的认知。流传千年的文字也凝聚着传续千年的智慧。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五千多年文明离不开勤劳、勇敢、坚韧的精神,而劳动也正是人类真正直起腰板,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所以在今天,我们说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何尝不是我们做为人类在某种意义上的“不忘初心”呢?在如今,这个飞速向前的时代里,智慧的双手与智慧的大脑同样重要,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这种力量与底气,让我们既可以举头仰望万里星空,又可以俯身丈量辽阔大地!


金中实小 二7班

栗彤(张栗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