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79 作者: 陈珍 时间:2024-12-10 16:46:00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近日,建邺区的信息科技及数学学科教师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本次活动由建邺区汪俊、范韦莉、李有翔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联合发起,旨在探索算法教育在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应用。本次跨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由金陵中学实验小学茅心溯老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南京市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王少峰老师、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叶旭山校长、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何义田校长,以及建邺区信息科技、数学学科一线教师们。
活动伊始,来自金中实小的徐雯老师、朱婧玮老师以“鸡兔同笼”为主题,执教了两节精彩课堂。徐老师执教的《枚举算法——“鸡兔同笼”》课堂中,巧妙地将枚举算法的概念融入经典的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抽象、分解、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使用流程图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进行可视化;在学生熟悉算法描述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工具编写程序并加以执行验证,引导学生们思考发现优化算法的重要性。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求解中,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朱老师将问题放手给孩子们自主解决,从假设的角度把一一列举、画图、列式计算等不同方法融会贯通,学生完整经历“假设、比较、调整、检验”的思维过程,感悟初步的问题模型,借助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假设法的推理、调整过程,让抽象算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利用情境变化设计结构相似的练习,帮助学生实现从解决单一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精彩的课堂展示后,在金中实小的李丹老师主持下,特邀金中实小的朱建玲老师和河西南外的陈珍老师,与上课老师徐雯和朱婧玮围绕“数字时代儿童思维能力养成新实践”开展了精彩的沙龙研讨活动。几位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共同探讨信息科技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聚焦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特别是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活动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旨在为儿童在数字时代的全面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方案。
随后,在汪俊老师、范韦莉老师、李有翔老师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赠书仪式。叶旭山校长、王少峰老师、刘正松老师为建邺区各学校代表赠予书籍。此次赠送的书籍,聚焦“算法”这一前沿而充满魅力的主题,旨在搭建起数学与信息学科之间的桥梁,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发展。算法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希望通过这批精心挑选的书籍,激发教师们对算法教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算法思维,共同开启信息科技与数学学科跨学科教学的新篇章。
王少峰老师高度肯定本次跨学科教研活动为一线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带来的价值。王老师以汉诺塔的教学为例,深入剖析了算法在数学与信息学科中的桥梁作用,并指出将算法思维融入日常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王老师提出,数学与信息科技学科中算法的内涵及教学和而不同,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学科特点下,对相同的问题或共同的场景下运用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终指向学生思维的培养,并从广度、深度两个维度促进学生算法思维的提升。
刘正松老师从数学学科出发,指出老师们要理解数学学科中狭义与广义的算法,他认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思维去解决问题,是算法教学的最终目标,并强调了其对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刘老师提出各学科的教师都需要多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打开在教学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新思路。
叶旭山校长用别开生面、别有洞天等几个词语总结了本次活动,并指出本次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为各学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契机。也对各位在场教师提出了几点期望,希望老师们能在当今“AI+”的大背景下,多多尝试更多智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跳出传统学科框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参与跨学科教研到尝试跨学科教学,从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到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聚焦跨学科“算法”教学的研讨活动到此告一段落,本次活动中来自信息科技、数学学科的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围绕算法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实践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建邺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提升算法教育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建邺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将继续深化此类联合活动,助力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撰稿:陈珍 编辑:徐雯 审核:李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