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315 作者: 时间:2008-10-06 18:12:00
今天的家长必读
决定孩子成长速度和人生成败的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家长是孩子的启
一、家长应该看清今天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家长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家教观?
中国现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竞争激烈,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适应现实,所以,现在的竞争其实是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实际上已经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竞争,而是家庭教育的竞争,是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能力的竞争。
因为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现有学校教育现状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课外补习和家庭教师也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在目前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
二、怎样才能使孩子热爱学习?
家庭教育应该侧重培养孩子哪些东西,才能成功地把孩子送上热爱学习、健康成才的轨道?
1、教育孩子的目标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考试分数,是否考双百,是否考第一,而不看孩子是否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的良好的习感觉、学习兴趣——这是防止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关键。
例如:很多孩子低年级时上学很积极,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到了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便开始厌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开始出现逃避学习、撒谎、不写作业、上网吧玩游戏等不良行为,而且上网的小学生越来越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低年级时找到良好的学习感觉,在二、三年级时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到了高年级就产生了严重的学习逆反心理,学习上开始掉队,这样,以后上初中很难赶上来,差生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家庭教育不能光抓孩子眼前的学习成绩——关键要看孩子的学习品质怎么样,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
因为:最终决定孩子学习成败的不是暂时的学习成绩,而是孩子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孩子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孩子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一是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学习信心、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等——学习的动力因素(爱不爱学的问题)。
二是预习、听课、课后复习、做习题和阅读、应会考试及进行考后调整的能力等——学习的智能因素(会不会学的问题)。
2、二三年级的家长需要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突出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3、高年级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纠正各种不良习惯,帮助孩子从头查漏补缺,形成知识体系,为上中学打好基础,特别是数学(略)
4、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进行交往沟通
★家长与孩子怎样进行沟通?
首先要抓住交往沟通的有效时机——当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当孩子考“砸”了的时候,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时候,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
其次,放学后给孩子适当的说话机会,有利于加强亲子沟通,并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什么很多家长说孩子读到三年级开始不听话了、不爱学习了?这可能与家长的不合理要求有关。比如,是否由于太重视孩子的学习,经常批评孩子,结果搞得家庭气氛太紧张,孩子很怕你?
家长除了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之外,不关心孩子的其他方面,也没有别的话题与孩子去说,甚至不让孩子说学校时里的事情、不让孩子多管闲事,使孩子丧失了一切精神生活?感到每天的生活过得太累、太单调、贫乏,没有意思?有的家长怕孩子说话浪费时间,干脆命令孩子“别说了,写作业去!”;有的家长脾气急躁,从来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尤其是与孩子失去了感情沟通,那么,等发现孩子学习不行了才去过问孩子,孩子怎能“听话”、听得进去呢?
5、学习兴趣源于远大的理想和长远的人生目标
理想教育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不能把孩子未来的理想定位在“考上大学”上。
而今天绝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时,还是停留在“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城市的调查显示,50%的家长把孩子的理想定位在“考上大学”。
把孩子的理想定位在“考上大学”导致如下问题:
一是强迫孩子学习,没有什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和目标,只是单调地要求孩子“为了将来考上大学”必须学习,不学习就完了等等,使孩子被迫学习、剥夺其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导致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活动动力。
21世纪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周五傍晚,在学校吃过晚饭,昏黄的暮色中,校门口陆续有家长进来了。今天晚上六点,学校有一个大型的家长会,听《开心妈妈》的讲座。这次主讲的是北大的心理学教授
六点钟,讲座准时开始。我走进五(1)班,到最后面坐下来,和家长们一起认真地听讲座。一直在心中以为,大名鼎鼎的
时间过得飞快,两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不得不承认,
然而,这次讲座最震动我的是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道德失范,诚信缺欠,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丑恶现象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贫富差距拉大,冲击思想道德防线,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渗透进来,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教育的不可控制因素增多,增大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2、家庭教育的误区
独生子女教育成为我们教育探索的重大课题,今天的独生子女是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今天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很难理解今天的孩子。家庭教育出现盲目溺爱、眼界狭隘,要求片面的误区。
3、学校教育的盲区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和实施上的盲点,主要表现在:
所以家长应该少一份强制,多一份引导激励;少一份限制,多一份宽松自由,给孩子一个主动成长、自我教育的空间。
五、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
要教育好子女,必须先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
俗话说:“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管”与“不管”,关心呵护与严格要求,都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因材施教,客观对待,适应要求,即不可放任,也不可苛求,尤其不能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该管就管,该放就放;管时会管,放时会放;第三,要立足于孩子的实际,以孩子的成长为着眼点,把别人的经验,书本知识作为参考借鉴,千万不可套用别人的教子经验生硬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同时,家长还要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并将这些观念和方法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具体行为实践,让孩子们真正受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点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学观等新观念,应该平等地对待子女,尊重子女,并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教育他们。例如:要多“塑造”,少“改造”;要民主也要权威;要言教、身教、境教相结合;要竞争不要攀比;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要分数,更要数里的含金量;要培养“主体型”人才等。家庭教育总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事,从而使孩子全面、和谐、充分、健康地发展。
六、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21世纪对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十条:
1.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2.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4.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5.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6.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7.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8.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9.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10.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七、家庭教育子女的经典语录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和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诚实。
八、五句良言赠家长
第一句话:对孩子永远要鼓励多于责备;
第二句话:调整好心态,想出最适合的家教方法,影响和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
第三句话:多一点耐心,多听孩子说话;
第四句话: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句话: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终身幸福才是目的。